涉外合同中有哪些常见的难翻译术语和用语?

在全球化的商业舞台上,涉外合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然而,由于语言和法律体系的差异,其中的一些术语和用语常常成为翻译的难点。这些难翻译的内容不仅涉及复杂的法律概念、专业的商务表述,还涵盖特定的行业用语。准确理解并恰当翻译这些术语和用语,对于确保涉外合同的有效性和双方权益的保障至关重要。以下将简单探讨下涉外合同中常见的难翻译术语和用语。

 

一、法律术语

“remedy”:通常翻译为 “救济方法”“补救措施”。这个词在涉外合同中使用频率较高,用于规定当一方违约时,另一方可以采取的措施。

“indemnity”:可译为 “赔偿”“补偿”。涉及到一方对另一方的损失进行赔偿的条款中经常出现。

“force majeure”:即 “不可抗力”。包括自然灾害、战争、罢工等不可预见、不可避免且无法克服的事件。

 

二、商务用语

“exclusive rights”:翻译为 “独家权利”。例如在涉及知识产权或销售渠道的合同中,可能会规定某一方拥有独家权利。

“royalty”:可译为 “版税”“特许权使用费”。在涉及知识产权许可的合同中较为常见。

“due diligence”:通常翻译为 “尽职调查”。在并购、投资等合同中,一方通常需要对另一方进行尽职调查,以评估风险和价值。

 

三、金融术语

“liquidated damages”:“违约金”“预定违约金”。用于规定一方违约时应支付的固定金额的赔偿。

“letter of credit”:即 “信用证”。在国际贸易合同中,信用证是一种常见的支付方式。

“collateral”:可译为 “抵押品”“担保物”。在金融借贷合同中,用于确保借款人按时还款。

 

万律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互联网法律运营平台,让每一个中小微企业和家庭都拥有自己的法律顾问,真正意义上实现“普惠法律”。

首页    涉外合同    涉外合同中有哪些常见的难翻译术语和用语?